编者按 从全局上谋势,向关键处突破,以发展促协调。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中国经济时报·经济地理策划“加快重点区域集中突破和引领带动”系列报道,本期聚焦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访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从一条不足千米的“电子一条街”,到488平方公里“一区多园”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路径,成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标杆。
从以生产酱油、咸菜为特色的乡野小镇,到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上海张江高新区在快速更迭的技术浪潮中找到独特的突破口,在芯片、药械等领域诞生了众多国内“首创”,集聚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先产业,率先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
向“高”而攀,循“新”出发。截至2024年底,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贡献了19.3万亿元的GDP(占全国的14.3%),工业增加值达9.8万亿元(占全国的24.1%),集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高”“新”是最鲜明的底色
行走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处处可以感受到攀“高”、向“新”、逐“质”的活力。一年来,中关村新设科技型企业约11万家,新增国家高新企业14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2796家、独角兽企业23家。累计培育国家高新企业2.97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02万家,独角兽企业115家,均居全国前列。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中关村蝉联全国第一,预计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达9.4万亿元,同比增长8%。
从先行先试到辐射引领,国家级高新区的生命力源于始终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国家层面先后支持中关村开展了“1+6”“新四条”“新新四条”和两轮人才特区政策、财税政策等80多项改革措施,率先落地公司型创投机构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已有30多项政策复制推广到全国。实施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24条措施,国家和市级部门已累计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
从率先探索形成集成电路保税监管模式,到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到试点外籍人才口岸签证,再到全覆盖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张江高新区也探索出了一条从科研突破到产业化转化的制度创新之路,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以硬核科技引领产业变革。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关键支撑和活跃力量,在推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和塑造国际竞争格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国家级高新区纷纷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如中关村率先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技术、细胞基因治疗等14个未来产业,2024年中关村40家特色产业园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每平方公里地均产出达886亿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2%,万人当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24件。
全国量子看安徽,安徽量子看合肥,合肥量子看高新。在安徽合肥高新区的云飞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能够看到“量子”的显著标识,这也让这条路有了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量子大道”。目前,合肥高新区已集聚近30家量子核心企业和近70家相关企业的产业矩阵,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精密测量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身。未来,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科学”“量子产业”双高地。
在科技创新的竞逐中,天津滨海高新区着力谋划“超前一步”,向“未来”要“空间”。聚焦脑机接口产业,天津滨海高新区全力构建“成果转化—生态构建—产业集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努力打造以脑机海河实验室为依托,以华苑片区为核心的“中国脑机谷”,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科研论文走向临床应用。
以开放胸襟融入全球创新。中关村科技园区近年来充分发挥中关村论坛、京津冀供应链产业链大会、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等平台作用,进一步深化跨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联动。张江高新区通过举办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推动各类企业的创新需求充分释放、创新成果全方位展示对接。宁波高新区引进了瑞士通标、德国莱茵等8家国际知名的检测认证机构,为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通行证”。
与此同时,国家级高新区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近年来,西安高新区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目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过6000家,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加速形成。
高质量发展需要“尖兵”“闯将”
唯有不断攀登,才能持续向上。锚定世界领先,中关村又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围绕以理念领先带动原始创新、人才发展、一流企业、高端产业、开放创新生态的全面领先,部署五个方面50项重点任务,推出新一批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持续强化中关村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功能定位,加快推动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着力将中关村打造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跃升的主阵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紧盯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合肥高新区今年将继续聚焦量子信息、深空探测科创高地建设,推动中国声谷、科大硅谷、网络安全谷、中安创谷“四谷联动”,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掀起招大引强新攻势,梳理重点产业链项目清单,保障百万比特量子计算、凯赛生物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谋划招引一批具有牵动性的重大制造业项目;优化升级产业政策体系,着力培育壮大先进光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3个安徽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
为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天津滨海高新区今年将从产业方案、支持政策、优化布局、搭建平台、孵化体系、引育企业、打造品牌等多维度促进脑机接口产业发展,力争成为首批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营造一流科创生态,成都高新区向来不遗余力。今年年初,成都高新区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确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一流样板、对外交往一流窗口、新质生产力一流示范、营商环境一流标杆”的攻坚行动。今年4月,《成都高新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出台,围绕激发产业投资活力、科技创新活力、企业经营活力、市场开放活力四大维度推出35条工作举措。其中,既有对表改革要求的“规定动作”,又有对标先进地区做法的“标杆借鉴”,更有深化本地改革特色的“自选创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正逐步显现。在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全方位服务的有力支撑下,成都高新区新晋独角兽成长迅猛,融资屡创新高。
当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风起云涌,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拔节生长。
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