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陆续出台,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这十大行业,反映出产业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新变化。
以汽车行业为例,《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简称《方案》)设定的2025年汽车销量目标是3230万辆、增长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增长目标为20%。汽车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6%。到2026年,行业运行趋于稳定。目前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比已经较大,多重因素正推动汽车行业总体追求稳中向好。现在正是时候放慢速度,调整结构,推动落后产能陆续出清,促进行业从追求产业规模,转向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
《方案》除了明确理性发展预期,在转换产业竞争力、打造内生发展动力、形成基础环境等产业生态力、引导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拉动力等四个方面,展现出政策对产业的四轮驱动效应。
对于行业而言,第一步是转换产业竞争力,治理“内卷式”无序竞争,鼓励转向价值赛道和差异化竞争。汽车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力量,《方案》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产业竞争秩序;二是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三是指导行业机构制定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四是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改善供应商处境,维护供应链稳定,促使企业更多转向基于品质和价值的竞争。
第二步,是打造内生发展动力,以科技创新实现品质与规模并重,产业升维发展。汽车行业既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关键支撑,上游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数字底盘、智能网联等人工智能科技,中游则聚焦新能源与新材料,下游是智能交通与移动出行等新场景和新应用,既是新技术的试验场,也是产品应用放量增长、产业经济升维发展的重大战略空间。让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服务体验成为竞争重点,为企业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和缓冲期,使其能更从容地规划中长期技术投入,进行转型战略,避免在价格战中消耗过多资源,客观上有助于产业走向有效益的良性循环。
新能源是中国汽车产业起飞的第一曲线,智能汽车是已经浮现的第二曲线。应抓住进入第二曲线的窗口期,形成汽车产业智能发展的科技新优势。
因此,接下来需形成基础环境等产业生态力,以产业链和生态思维,做好产业要素培育。《方案》对基础配套、产业环境方面着力甚多,尤其是标准、智造底座、基础设施、产业环境等方面,是产业要素培育的必经之途。
比如以标准升级引领产品质量提升方面,《方案》提出要高质高效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等重点急需标准研制任务;智造底座方面,提出要加快汽车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具体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应用;基础设施方面,提出要完善城乡各类道路的充换电网络布局,配套电网改造和光储充放一体站建设,推进车网互动技术研发等。
最后,还需引导国内国际市场形成需求拉动力。《方案》在国内方向的部署重点是:加快新能源汽车普及水平,提升城市公共车辆、乡村居民用车的电动化水平,新能源购置税、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平稳有序过渡。
国际方向主要是提升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畅通流通环节。《方案》着力点主要在促进汽车出口提质增效、提升汽车出口金融服务水平、完善物流运输体系、深化中外多层次合作等,注重销售与服务市场体系、产业链共建共用、标准参与与互认、会议活动和组织参与等。完善政策支持,有助于提振外商投资信心,强化国际合作网络。
可以看出,重点行业稳增长越来越注重基础环境、链式协同的发展产业生态思维,尤其是“以技术创新激发潜在消费需求”“以标准升级引领产品质量提升”等发展思维。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告别“内卷式”竞争,走向高质量发展,2025年也可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第一曲线”(新能源)继续向上和“第二曲线”(智能)开始起飞的交汇点。
责任编辑:尉旖涵
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